道门中自古就有十道九医、医道通仙之说,皆因道学和医学,道学与仙学是一脉相传,由浅入深,由低到高的过程。道医,主要为四个一。一双手(点穴,推拿,按摩,正筋,正骨正脱臼等等)一根针(道家秘传针灸如《天星十二针》)一把草(自己游走各地采药炮制治病,制作帮助修道,治病,延寿的丹药)一炉丹(用自己修得元气,根据中医八纲,即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发气治病)。
中医的特色是: 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,经络,脏腑,气血为形态功能基础,七情六淫为病因,阴阳失调,邪正相争为发病主要矛盾的独特理论体系;以药物内服外治,针灸,推拿,气功等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;以及体现中医整体观点,包含理,法,方,药的“辩证论治”临床治疗原则。
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,在广泛收集医方基础形成传于后世的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其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在方剂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。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,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。他对民间喜用针刺、灸烙、温熨、药摩、坐药、洗浴、润导、浸足、灌耳、吹耳、舌下含药,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,广积资料。
仅从传承来说, 道医是中医的起源。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,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,在内修外养过程中,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。它包括服食、外丹、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,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。 中医集成并发扬其中中草药内服, 针灸推拿外治,阴阳五行调理的精髓,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中医学科。
道医与中医有何区别?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,隐于道,显于医,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。二者区别主要在于:
一、起源和传承不同。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。它是上至道家,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,道医是以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和《黄帝内经》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,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“道医学”流派。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,通过对生命、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,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。中医,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《黄帝内经》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。
二、为医的目的不同。道医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,返本归元;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,了道成仙。中医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,助其享受生活。
三、学医的方法不同。道医多有真传、秘传,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,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;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,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。
四、诊治的方法不同。道医治病,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,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。在疾病的诊断上,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、情志不畅、饮食起居等原因,还会考虑到命运,鬼神风水等原因。中医治病,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。如经脉、血气、脏腑等,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。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,是否存在流年不利,注定有此一劫难?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?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?抑或是家宅、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?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。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,如卧床在横梁之下,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,就会多梦、惊悸、精神压力大等。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,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、汤药、金石、推拿、按摩之外,还要考虑禳星延寿,驱邪治病、风水调理、符镇等。
“道医”是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为标志,由上古真人修道、证道过程中为解决自身障碍而发现发展起来的一门知识。历代上工大医都是修行有成的高道,但凡修行有成的高道也都精通医术;医道相通、医道同源是道医最突出的特征。道为医之体,医为道之用。道医之本在阴阳,阴阳是道生化出来的,是道性的体现。“道”是道医的根本和源头。要想学好道医,用好道医,要想演绎出古代道医的神效,必须认真修道、练功,只有修道、证道,才能悟道、识道、把握道;对“天人合一”、“万物同体” 有所感悟;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,明阴阳之理、升降之机;才能本于阴阳,应症施法; 才能不执一法,不舍一法,法无定法,甚至非法之法而达上工境界。
道医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医学、生命医学。 它对生命本质、疾病本质的认识远比建立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西医学更深刻、更全面、更完整、更接近真实、更接近真理。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、“治病必求于本”。道医治病不但方法简单,而且抓住疾病的本质,从其根、从其本去解决问题。历代上工大医治病都是法到病除,药到病除,效如桴鼓,均有历史文献记载。(国正康学习整理)